非誠勿擾2~~見與不見

2011020900:04

 

看完非誠勿擾2,最讓自己心情糾結的,是女兒川川在父親的人生告別式中,念給父親聽的詩。

那是第六世達賴喇嘛~~倉央嘉措寫的詩"見與不見"。

你見,或者不見我
我就在那裡
不悲不喜
你念,或者不念我
情就在那裡
不來不去
你愛,或者不愛我
愛就在那裡
不增不減
你跟,或者不跟我
我的手就在你手裡
不捨不棄
來我的懷裡
或者
讓我住進你的心裡
默然 相愛
寂靜  歡喜

 

那是讓人動容的無所求的愛。

也是親情,也是愛情,也可以是友情。如如不動的守著本心,

一本初衷的愛著。

 

老一輩的人,不愛提死亡的議題。

所以,當初知道父親罹癌,時日不多,總不敢跟他明說,總跟死神搶著時間,拼命的對父親好,

卻不敢問一句:爸爸,你時間不多了,有沒有甚麼事要交代?有沒有甚麼心願想完成。

很遺憾讓父親沉默的離開。

 

劇中的男女主角,因為好友的離世,發現:人生真的很短,

感情與婚姻,雖然有許多令人裹足不前的不完美,

最後卻願意交付真心,在婚姻中努力且勇敢的修行。

至少是好的開始(不一定是好的結局喔!已經在婚姻中的人應該同意)。

 

 

 

 

另外補述:倉央嘉措的情詩作品在青藏高原間流傳甚廣。其中,以下面這首最為知名:

        曾慮多情損梵行,入山又恐別傾城,世間安得雙全法,不負如來不負卿。



此外片尾曲〈最好不相見〉的歌詞
也是改編自倉央嘉措的〈十誡詩〉 


最好不相見,便可不相戀。
最好不相知,便可不相思。
最好不相伴,便可不相欠。
最好不相惜,便可不相憶。
最好不相愛,便可不相棄。
最好不相對,便可不相會。
最好不相誤,便可不相負。
最好不相許,便可不相續。
但曾相見便相知,相見何如不見時。
安得與君相訣絕,免教生死作相思。

 

達賴喇嘛生涯

第六世達賴生性浪漫,喜歡射箭勝於研讀佛經,他經常離開布達拉宮,到野外比賽射箭。

因為他信奉寧瑪派,很晚才接受沙彌戒,並且他一直拒絕接受具足戒,不想出家為僧。1702年,他捨戒還俗,格魯派三大寺及藏王固始汗之孫都要求他改變態度,出家受比丘戒,但是受到第六世達賴的拒絕。

傳說第六世達賴經常到拉薩的酒家妓院遊盪,在城中擁有許多的女友,並寫作許多浪漫情歌。這些說法,並不確實。唯一可以確認的,是倉央嘉措寫了很多詩歌。後世翻譯的人,通常都認為這些詩歌是「情詩」,而倉央嘉措也落了個「情僧」的名號,還有部分觀點說倉央嘉措是在反抗那些清規戒律。不論是哪種觀點,恐怕都有所缺漏。倉央嘉措是佛教修行高僧的轉世者,他所寫的詩歌,藏文含義是「金剛道歌」(指佛教修行的詩歌,比如密勒日巴尊者也曾寫過很多金剛道歌)而非情歌。詩歌里之所以大量出現女性代詞,簡單的來說,有些詩歌里的女性,指的是年長的,像母親般的,指的是倉央嘉措自己的上師,喇嘛,喇 是指上面,有恭敬的含義;嘛 是媽媽,像母親般的。喇嘛就是尊稱自己的師父,而在道歌中倉央嘉措尊者用的是另一種修辭手法。另一方面,參考當時的政治環境,是非常惡劣的。倉央嘉措的上師是桑結嘉措,也是當時的攝政,輿當時的清朝皇帝,蒙古貴族,以及藏王,矛盾錯綜復雜。倉央嘉措或許只能用隱晦的手法寫的自己師父,在一些金剛道歌中,體現的還是比較明顯,有些道歌能看出來是密宗的觀想修行方式。

心頭影事幻重重 (修行打坐的初期,心思並不穩定,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)

化作佳人絕代容 (慢慢的觀想自己上師的容貌,就在自己頭頂上一肘處,這個觀想有很多不同的方式,但基本上是以上師為主,即便是觀想佛菩薩,本體仍然是上師)

恰似東山山上月 (通過上師的加持,心也安定下來了,佛菩薩上師的樣子,就像皎白的月亮從山上升起,光明、清凈)

輕輕走出最高峰 (上師三寶,佛菩薩的形象慢慢的出現,加持所有的眾生升起慈悲心菩提心,眾生都得到解脫,安住在這個境界中修行)~~以上文字,摘自維基百科。